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博物馆的循环水净化工艺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博物馆的循环水净化工艺,今天说的这座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是为了保护文物特地修建的水下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它的修建不仅是为了保存气候变迁的重要水文资料,更是与现代循环水系统技术的完美结合,展示了杀菌灭藻剂等水处理剂应用的重要意义,下面小编带大家对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博物馆的前世今生和循环水系统的巧妙应用做详细的了解。 “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这句流传已久的诗句是涪陵近现代书画名人刘镜源所作,而它寓意的正是位于重庆市涪陵区蜚声中外的水下博物馆——白鹤梁。白鹤梁是一块因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巨石,长约1600米,宽约15米,位于重庆市涪陵城北长江江心,因早年常有白鹤群集而得名。大约1200多年前,聪明的先辈们通过观察长江水位得出了一条规律——白鹤梁上的双鲤石鱼题刻一旦露出水面,表示枯水周期已过,丰收年景将至,接下来的一年将会雨水充沛,五谷丰登。他们便在石梁上画鱼刻字,记录水位,发现了“三五年一小枯,十年一大枯,六百年一极枯”的规律。这个极具水文价值的记录因完整、准确、延续时间长及少有的枯水记录等特点,使得白鹤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成为研究长江流域乃至世界气候变迁的重要水文资料宝库。 1200多年以来,白鹤梁上的众多题刻历经日晒雨淋、江水冲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三峡水库建立后,因水位抬高,使这块数千年的巨大石梁不得不沉入水底。当地政府为了保护文物,特地为它修建了水下博物馆,使得大家可以在水下透过厚厚的玻璃舷窗继续欣赏这些先辈们留下的人文景观。“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落成,标志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下题刻保护工程建成,从此我国拥有了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博物馆。白鹤梁题刻采用“无压容器”原址保护原理,在白鹤梁题刻上修建椭圆状保护罩体,罩体水容量为3800m3。三峡库区蓄水位升至175m时,保护体将承受近40m水头的巨大压力差,因此罩体内设专门的平压循环水系统,通过系统对保护体内的水质进行净化处理,并通过调节压差,使壳体内外压力尽量接近一致,确保保护体结构及文物安全。 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博物馆的循环水净化工艺,这里的循环水系统具有平压和净化两大功能,是实现“无压容器”构想的基本保证。“平压”是不断向保护体补充水源,使保护体内外压差控制在±10kPa范围内,维持内外压力平衡。“净化”是将保护体内的水抽出,经循环系统添加杀菌灭藻剂、阻垢剂等水处理剂不断净化后,减少水中菌藻类的数量,提高水质,重新注入保护体内,使保护体内水质清澈透明,要求保护体内水的浊度lt;1.0NTU,保证题刻的观赏效果。系统在设计、建设及运行阶段无类似工程经验作为借鉴,因此,对原循环水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使保护体内水质改善,让观众能够观赏到题刻原址,享受白鹤梁水下文化历史的美妙体验。 |